晶圆减薄抛光设备突破先进封装制程限制,原子级表面处理助力超薄晶圆制造
随着微电子封装向 “堆叠式 3D IC、Chiplet 芯粒集成” 发展,对晶圆厚度的要求从传统的 725μm 降至 50μm 以下,甚至薄至 10μm,传统晶圆减薄抛光设备存在 “减薄精度低、表面损伤大、薄晶圆易碎裂” 等问题,难以满足先进封装对超薄晶圆的平整度与机械强度需求。近期,晶圆减薄抛光设备通过 “多步减薄工艺优化 + 原子级抛光技术” 突破,实现 “高精度减薄、低损伤表面、薄晶圆无损处理”,成为先进封装前道晶圆制备的核心装备,推动微电子工业向 “更薄、更密” 的封装方向发展。
技术层面,东京电子(TEL)推出的 SVX3000 晶圆减薄抛光系统,在工艺与技术上实现双重突破:减薄环节采用 “粗磨 - 精磨 - 蚀刻” 三步工艺,粗磨阶段通过金刚石砂轮将 725μm 厚的晶圆快速减薄至 100μm,去除 80% 的晶圆厚度,效率达 50μm/min;精磨阶段切换至超细砂轮(粒度 10000 目),将晶圆厚度控制在目标值 ±2μm 范围内,减少粗磨导致的表面划痕;蚀刻阶段采用干法等离子蚀刻,去除精磨残留的表面损伤层(厚度约 5μm),避免后续抛光时的应力集中。抛光环节创新采用 “化学机械抛光(CMP)+ 原子层沉积(ALD)辅助抛光” 技术,CMP 阶段通过碱性抛光液与软质抛光垫的协同作用,实现晶圆表面粗糙度(Ra)降至 0.1nm;ALD 辅助抛光则通过在晶圆表面沉积超薄氧化铝膜(厚度 1nm),增强抛光均匀性,确保 12 英寸晶圆的厚度偏差控制在 ±1μm,满足 3D IC 堆叠时的晶圆平整度要求。同时,系统配备 “薄晶圆真空吸附与边缘支撑” 装置,通过多点真空吸附(吸附力可精准调节)与弹性边缘支撑,避免减薄后薄晶圆(50μm 以下)在传输与加工过程中发生弯曲或碎裂,薄晶圆加工良率提升至 99.5%。
应用场景中,中芯长电先进封装产线引入该设备后,成功实现 28nm 芯片的 3D IC 堆叠封装。过去,采用传统减薄设备处理的晶圆,厚度偏差达 ±5μm,表面粗糙度 Ra>1nm,导致堆叠时晶圆间贴合度差,互联焊点良率仅 88%;如今,通过 SVX3000 处理的晶圆,厚度偏差控制在 ±1μm,表面粗糙度 Ra=0.08nm,晶圆堆叠贴合度提升至 99.9%,互联焊点良率突破 99%,单颗 3D IC 芯片的存储容量较传统封装提升 3 倍,且信号传输延迟降低 20%。在 Chiplet 芯粒制备中,某 AI 芯片企业通过该设备将算力芯粒晶圆减薄至 30μm,配合 TSV(硅通孔)技术实现芯粒间的垂直互联,芯粒集成密度提升 40%,AI 芯片算力密度达 500 TOPS/W,较传统平面封装提升 1.5 倍。
随着晶圆厚度向 10μm 以下突破,减薄抛光设备正向 “更精细的工艺控制、更智能的损伤检测” 升级,未来结合 AI 视觉检测技术,可实时监测晶圆表面损伤与厚度变化,动态调整工艺参数,为微电子工业先进封装提供更可靠的超薄晶圆制备保障。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